荆楚大地是著名的“鱼米之乡”,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称这里是“饭稻羹鱼”,肥沃的土地,丰饶的物产,为荆楚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。楚人饮食在屈原的 《楚辞·招魂》和《大招》中便有记载。从屈原记述的楚宫廷食馔,可以看到荆楚饮食习俗的风貌。《楚辞·招魂》所列的菜单大致为:全家欢聚在故乡,把精美的食物品尝。大米、小米。新麦和黄梁。肥牛腱子肉,煨得烂又香。切好的菜和肉,做成吴国式羹汤。做菜五味并用,酸咸甘甜辣,口味多样。炖裙鳖、烤羔羊,调味要用新榨的甘蔗浆。酸味熬大雁,清炖野鸭盛进缸。油煎天鹅肉,煎得酥又黄。卤鸡用火烤,还上一道龟羊汤。味道浓郁、烹调精细,吃了不伤胃和肠。点心用蜜的米面煎成饼糯米和白面扭成环。宴席没有完,冰酒抬上案,吴国善酒酿,白曲如馨香。楚沥清洒味更醇。玉色的是春酒,蜜酒更贵昂。献酒的器具真精美,精雕细漆名羽觞。”这份菜单表明,荆楚烹饪技术之精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《楚辞·大招》也记述有一份菜单,菜肴中增加有鸽子、黄鹤、老鸦、鹌鹑、斑鸠等,还有狗、狼、青鱼、河蚌等,以水鲜、飞禽和野味为主。后世酒宴中的荤素搭配、菜点搭配、菜酒搭配与此一脉相承,沿用至今。
以上所述的是楚地的筵席风貌,在平常,楚人的饮食也很有特色,如吃饭,楚人喜欢将精细的粮食相互掺合着做成饭食。又如楚人喜爱饮汤。汤的主要原料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的,传统名菜“冬瓜鳖裙羹”在宋代就闻名于世了。
荆楚节日饮食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如立春,亲朋会宴,啖春饼生菜”;“正月初一,……进椒柏酒,饮桃汤,进屠苏酒,胶牙汤,下五辛盘”;“正月七日,以七种菜为羹”;夏至节日食粽”;“岁暮家家具肴蔌,以迎新年,相聚酣饮。”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,岁时节令不同,荆楚的节日饮食也不相同,许多菜点不仅蕴含着优美的掌故轶闻,而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。
楚人在饮食习俗上也有一些避讳禁忌,较为典型的有:在腊月办年货期间,炒黄豆、炒蚕豆、花生及米泡谓“炒腊锅”。炒腊锅有“炒七不炒八”之俗。其意是说炒腊锅不能在腊月二十八日,因“炒”与“吵”、“八”与“发”谐音。如这天炒腊锅就会导致经常“吵嘴”,因不和睦而影响“发财”。又如:楚人除夕的团年饭桌上必有一碗煎鱼。“鱼”谐“余”,是年年有余的象征。实际上此鱼是一碗“看菜”,可吃“余”有不宽“余(裕)”之嫌。这些习俗一直沿习至今,为人们普遍接受。